截至2014年底,上海的行道树总量为102.91万株,其中法国梧桐占30%左右,香樟占40%左右。
“这里的法国梧桐绵延了好几个街区,悠远的历史使树的枝叶异常繁茂,经过修剪的树枝密密地遮盖了路的上空,烈日炎炎的夏季,这里却是一派世外桃源景象。走在路两边,不时有凉爽的轻风拂面吹过,带来一阵沁人心脾的凉爽。”这是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中描写的上海衡山路。
对于不少上海人来说,上海的标志不是外滩,不是东方明珠,而是夏日的梧桐树荫,以及秋日的沙沙落叶。
上海“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启动中心城区林荫大道建设工程。从2011年至今,上海已创建命名的林荫道达到153条。张爱玲笔下的衡山路正是2011年第一批被命名的林荫道。
法国梧桐约占30%
衡山路有400余株法国梧桐,大部分始种于1922年,树龄近百年。
而上海的行道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于1865年开始栽种。当时,英美租界当局购买树苗,在扬子路(今中山东一路)沿江种植。至1908年,上海地方政府才开始在直辖区(俗称华界)道路种植行道树。
据本刊记者了解,截至2014年底,上海的行道树总量为102.91万株,其中法国梧桐占30%左右,香樟占40%左右。
如今的上海,基本上每条道路都有行道树,但并不是每条道路都可以称作林荫道。
“目前,中国对于林荫道评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都由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太阳集团城网站2003副院长车生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11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对行道树及附属物状况、周边环境、道路板式、人文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分析,制定出《上海林荫道评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规定了上海评定林荫道的基本条件,如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的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四车道以下的机动车道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道路长度不小于500米;行道树树穴规格不小于1.5米×1.25米;道路两旁树木树种、规格基本一致,等等。
车生泉解释说,他们曾用一年多的时间,对不同类型、不同覆盖率的林荫道环境状态进行过监测,结果显示汽车尾气的扩散既与林荫覆盖有关,同时也受到周围建筑的影响,所以并不是说林荫覆盖率100%就是最好的。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副站长许晓波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在已命名的153条林荫道中,只有28条林荫道的行道树是在2000年左右栽种的。也就是说,有近80%的林荫道有至少15年以上的历史,并且以法国梧桐居多。
“上海林荫道的建设,既享受着前人留下的浓荫,又接力相传,建设了新的林荫大道。”许晓波说。
让人真正“慢”下来
10月中旬的松江泰晤士小镇,秋色斑斓,东大街-海斯大街道路两侧的榉树已变成红黄交织的风景小画。而石湖荡镇学府路却依旧“春”意盎然,整齐排列的香樟树绿荫正浓。在刚刚揭晓的2015年上海市林荫道创建名单上,松江区申报的这两条道路榜上有名。
据悉,学府路也是上海首条镇级林荫道。在道路两侧的绿地上,绿化工人们打算播种二月兰,2016年春天,这里将盛开一朵朵蓝紫色的小花。
上海绿化部门的实验表明,与没有行道树的道路相比,林荫道最高可降温3.6摄氏度,并可有效降尘,减少紫外线。
“最初建设林荫道的切入点是希望在夏日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出行环境。同时,上海也具备进一步加强林荫道建设的基础条件。”许晓波说。
车生泉告诉本刊记者,上海中心城区人均绿地拥有率不高,增加绿化面积有一定困难,创建林荫道也是为了缓解这一压力,满足居民对于绿地的使用需求。
武康路、瑞金二路、愚园路、淮海中路……每条道路上的法国梧桐都有几十年的历史,可以说,上海的林荫道建设基础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道路没有提升的空间。
车生泉认为,林荫道的目标要做到能够让人真正“慢”下来,使其成为人们的休闲空间。林荫道的建设是一项综合工作,不仅包括对树木的要求,还应包括对周边环境、文化特色的要求。
在已创建的一些林荫道中,不少道路的历史文化特色明显,比如,溧阳路两侧有郭沫若故居、鲁迅存书室等,俨然是虹口区文脉的代表。
在车生泉看来,我们的道路设计一直都是“重车轻人”,对于行人的需求考虑较少。“新建道路设计定位要有所改变,不仅考虑道路通行性需求,也要考虑道路的休闲性功能,适当增加步行空间,提升居民行走的舒适度。”车生泉说。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上海到底要建设多少条林荫道?
本刊记者获悉,“十二五”期间,上海计划创建命名林荫道100条,改建提升林荫道100条,新建储备林荫道100条。目前,林荫道“三个100”的目标已基本完成。“十三五”期间,上海预计还将创建命名和新建储备林荫道各100条。
新建储备林荫道是指道路在建设之初,就能在前期设计阶段,从道路板式、绿化设计、行道树品种选择、土壤改良等方面为林荫道建设打下较好的基础,使之将来能够更快更好地成为林荫道。
目前,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已出台了《上海林荫道建设导则》,对林荫道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维护都作出了相应规范。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共绿地处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相关人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如果每条新建道路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各个环节都能按照林荫道标准建设的话,上海无论是从道路绿量,还是林荫景观和功能上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然而,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目前,中国道路的建设主体多元化,既可以是绿化部门,也可以是建设部门,甚至是房地产公司、轨交集团等。因此,新建道路的板式、行道树品种的选择能否符合林荫道的要求具有不可控性。
以陈家山路为例,这属于郊区新城的新建道路。建设方选择的行道树是杜英,可是杜英并不适合作为上海的行道树。虽然绿化部门对林荫道的树种选择有明确推荐,但像陈家山路这样选错行道树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这些行道树几年之后会转交到所在区县的绿化部门,他们还要对树种进行更换,这不但对于资金是一种浪费,还白白浪费了几年树木生长的时间。”许晓波惋惜地说。
本刊记者了解到,新建道路除了存在选错行道树的问题,很多道路在设计规划时就没有考虑林荫道的建设要求。比如,双向六车道的道路没有设计中央隔离带,即便将来进行改造提升,也很难达到林荫道机动车绿荫覆盖率30%以上的标准。
而徐汇区的云锦路在规划时就计划将其打造成林荫道,因此建设单位前期做了很多工作,与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进行了沟通,采纳了有关道路板式的设计、树种选择、行道树间距等方面的建议。
“如果道路已经开始施工,我们通过排摸后续再跟进的话,困难大不说,效果也不好。”上海绿化部门的相关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种得下,留得住
林荫道不是一天建成的。
关于行道树的种植,1932年7月法国领事署曾发布《法租界公董局管理路旁植树及移植树木章程》,明确规定:“各树木相互间之距离,得依树之种类及事之可能,定为七公尺至十公尺。”法租界公董局专门设有一个“种植培养处”,除了行道树之外,在各个公共场所和各个机关内不断栽下花木。
以法国梧桐为例,树木生长到枝叶可以隔街“牵手”,这个时间大概为30年,但失去却只在一夜之间。20世纪90年代,上海淮海路进行改造,拓宽路面,梧桐树曾被迁移。
2011年3月初,南京为建设地铁3号线,要将许多于20世纪中期栽种的树木移栽,引发部分公众不满。为此,同年3月17日,南京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承诺市政建设“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
上海已命名的林荫道如今已有153条,这些林荫道是否能够得到保护?
本刊记者获悉,“十三五”期间,上海市绿化部门将与其他相关部门制定下发《林荫道管理办法》,加强林荫道保护。“对已命名的林荫道,原则上树木不准搬迁”,这一内容可能将写入《林荫道管理办法》中。
然而,林荫道的保护涉及方方面面,仅靠绿化部门一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多个部门形成合力。如城市市政道路改建、地下管网施工等工程都可能会对林荫道造成影响。
几年前,上海为了缓解徐家汇的交通拥堵现象,对斜土路进行了拓宽改造。道路改建后,徐家汇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但斜土路(蒙自路-制造局路段)的行道树却再也回不来了。
“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投诉到绿化部门,但是改建后的道路已经不具备栽树的条件了。”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相关人士说。斜土路扩建后,老的地下管网没有废弃,新的又铺设了进来,地下空间遭到挤占,行道树失去了生长空间。如果建设单位能够在设计之初就兼顾考虑林荫道的问题,则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麻烦。
徐汇区的宛平路几年前同样进行了拓宽改造。由于宛平路(靠近徐家汇公园段)原有的法国梧桐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树木华盖,为了将其伤害减少到最低,道路建设部门将其中一列行道树作为中央隔离带保留,在扩宽的道路旁又新栽一排法国梧桐。这样既保护了树木,又使道路通行状态得到改善。2012年,宛平路达到了相关标准,被命名为林荫道。
有关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努力引导林荫道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徐家汇区域、瑞金二路区域、曹杨新村区域等较有代表性的十大林荫片区。
作者:杨卓琦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原文:上海的林荫大计划